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古典文学 >> 四大名著 >> 我读《三国演义》
  • 我读《三国演义》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散人 日期:2013/9/12 阅读:7800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读《三国演义》

     

    头一回读《三国演义.》,大概是我十四五岁的时候,那时,小学刚毕业,识字多了,一放假就想找书读。可惜当时的农村书很难找,偶然从村里的一位老先生家里借到一套带插图的线装书。老先生告诉我,这是古人誉为“第一才子书”的《三国演义》。还特意叮嘱我看书时小心翻页,别撕破了。那时毕竟识字不多,书里有好多字不认识。虽然只读得个半懂不懂,但有不少情节还是觉得很有意味。比如赵云的英勇,关羽的忠义,张飞的鲁莽,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曹操的狠毒和奸诈······自己读得很上瘾,有时也讲给同学们听,他们也各个听得津津有味。伴随着年龄渐长,学历不断提高,从初中到大学,直到参加工作以后,我又把《三国演义》读了多遍,越读越觉得《三国演义》确实无愧名著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也显示出卓尔不群的特色。一部小说包容了政治,经济、军事、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等诸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读后是我受益匪浅,给我已深深的启迪。细细品味,更有值得深思,值得探究玩味之处。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三国演义》可以算作一剂让人明智一点儿的良药,看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上主讲的“品三国”节目,促使我也想写写对《三国演义》的读后感悟了。

    我每读《三国演义》,都对作者发自由衷的佩服,据文学史的介绍,《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作者罗贯中原名罗本,字贯中,祖籍山西太原,也许我的祖籍也在山西之故吧,对他的钦佩之余又引起我的一丝同乡之情了。这自然是戏言而已,但我对作者的钦佩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作者是中国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祖师,《三国演义》面世之前,虽然也有一些如《山海经》、《世说新语》,以及唐代传奇,宋代话本之类的短篇故事,但写成如此洋洋大观的鸿篇巨制,前无古人。他一面要适合说书艺人的需要,故事要写得生动精彩,能够吸引听众。又要尊重历史事实,不能随意胡编乱撰。作者仿佛是在两难之间走钢丝。不下一番苦功夫是极难完成这部巨著的。小说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长达九十七的历史。对《三国志》正史所记录的史实,不能任意改动,还要参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为了让人物鲜活,还要加进民间的传说。这些材料要巧妙地柔和在一起,视之浑然一体不出丝毫破绽。可以想象,作者写作时那支羊毫笔一点儿也疏忽不得。这简直如大诗人闻一多所说的“戴着脚镣跳舞”!尽管舞姿挺美,那舞者的难受滋味也是可想而知的。有人评价《三国演义.》的内容为“七实三虚”,即七分史实,三分虚构。这个评价自然是中肯的。虽然书中因受史实的局限,而不像一般的小说情节要完全虚构,但从另一面看,这也正是作者的伟大之处,他能把古奥难懂的史书通俗化,大众化,让那些略识一些文字的引车卖浆者之流都能读得懂,让那些丰富有趣的历史知识仿佛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雪花撒向民间,数百年来广为流传,影响深远。若不是大气度、大手笔,难成此事。由此,我对作者似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敬佩了。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作者不仅普及了历史知识,而且还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颂扬忠义,鞭笞丑恶,字里行间显示出作者的道德评判,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如滔滔江河长流不息。这样的浩浩之功将永垂青史。

    其次,作者运用大胆的夸张手法塑造人物颇为感人,甚有特点。虽然多以漫画式的描摹点染,却能使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甚至成为后人景仰或批判的典型人物。这样的大写家,这样的大手笔,如何不令人佩服?有人说,《三国演义》只能是一部通俗的历史读本,还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还有人引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话:“《水浒传》的面世,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这些观点确有一定道理,因为此书确实少有细腻真切的细节描写,写人物,写两军交战,皆从大处落墨,强调战争双方的天时地利人和,而不去关注兵力的多寡,五倍的优劣。两阵对圆,多写大战多少回合,并不具体地细写一招一式。这和后人写的长篇小说确有很大差异。但我仍然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气势恢宏不同凡响 的小说。我的理由基于以下两点:第一,《三国演义》首开小说的先河,那时还没有明确的小说概念,也无任何范本可以参照和借鉴。甚至可以说,作者在写作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写的是小说,如果用后人总结的小说标准来评判《三国演义》,显然有失公允。第二,《三国演义》的“三分虚构”也格外精彩,在全书写出的数百个人物中,有的人物确有不朽的典型意义。例如忠义千秋的关羽,足智多谋的孔明,奸诈多疑的曹操,鲁莽憨厚的张飞,英勇谨慎的赵云。。。。。。这些人物妇孺皆知,深入人心,还成为后世不少文学作品仿效的典范。且总是稍逊一筹。由此可见,《三国演义》绝对无愧“第一才子书”的美誉。

    作者独具匠心之处还在于全书的结构安排,内容的详略取舍。这是我对作者表示钦敬的第三点。一部《三国演义》,洋洋数十万言,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国家由统一到分裂,又由分裂到统一,人物众多,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如何写成一个浑然一体又层次分明的长篇读本,还得让读者能够爱读,读得有滋有味,实在需要作者高超的剪裁功夫以及布局谋篇的能力。全书一百二十回,写了三大战役,一为袁曹官渡之战,二为孙操赤壁之战,三为吴蜀夷陵之战。译者三大战役为骨架包容了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人物故事,是全书乱而有纲,杂而不散。这便是作者谋篇的妙处所在。更可观者,作者对三大战役的描写,也并非平均分配笔墨,其中决定天下三分的赤壁之战作者笔走龙蛇,挥毫泼墨,酣畅淋漓地做足了文章。那些主要人物各展才华,斗智斗勇,有条不紊,娓娓道来。而决定北方战局的官渡之战次之,虽然战局也很复杂,但作者用笔却尽量简洁。至于夷陵之战,因对政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作者用的笔墨更少。可见作者在构思时,胸有全局,颇有政治头脑。总揽全局,突出重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显示了《三国演义》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与魅力。

    自从《三国演义》问世以后,长篇小说便成了文学作品的主打。长篇小说最受大众关注,影响甚大,流传甚广。不仅诗歌渐渐黯然失色,其他各种文学门类再也很难与长篇小说比肩了。明清两代,又出现了好几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尤其是《红楼梦》的出现,达到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自古至今,探究者甚众,其艺术水平诚然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但《红楼梦》的成书,晚于《三国演义》近二百年,二者相比,本来不可同日而语。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的突出特色是十分明显的。其一是长于写战争,尤其是善于写大战役,大场面。小说写了百余次大小战争同中见异,绝不雷同。可以作为战争学的教科书。其二是塑造出几位在民间影响最大、最久、最普遍的人物典型。其中关羽、曹操、诸葛亮三个典型人物影响最为深远,不仅深入民间,而且深入人心,已经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曹操成了奸臣的代表,诸葛成了名相的楷模,而关帝庙遍布城乡,至今香火不绝。这几个人物受人关注的程度,是后世中外所有长篇小说种的人物难以企及的。其三是语言的开创性。古人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八个字来评价《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是十分恰当的。这是因为《三国演义》第一次改造了文言,把文言转化为半文言或称古白话的形式,这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中国的书面语言。从此,后代小说家竞相仿效,在语言的发展史上,其功劳可昭日月,彪炳千古。由此三个方面的特色,把他列为四大名著之首,恐不为过也。

    说到,《三国演义.》的缺憾或不足,大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陈腐的封建思想,其拥刘抑曹的观点,在小说中时隐时现。东汉皇帝姓刘,别姓人不能问鼎。谁想当皇帝都是篡位。第八十回的回目“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表达的就是这个思想。天下之尊,有德者居之。刘备当上蜀地的小国皇帝是正统,曹丕当皇帝就是篡位,这观点早被周武商汤所否定,到了明代,还有这种观念显然是迂腐可笑的。由此出发,便把曹操华为反面典型一类,斥之为奸雄。但是,如果曹刘比一比斤两,曹操称得上是七尺男儿,而刘备只能是个侏儒。曹操覆荫过刘备、关羽,识英雄于未遇之时,而刘备从没认为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曹操敢做敢为,刺董卓,讨董卓,平袁绍,灭吕布,这样的实事,刘备一样也没干过。曹操激动军事又善文学,刘备则一窍不通。刘备两个儿子,一个叫刘封,一个叫刘禅,封禅是天子的事,可见刘备早有当皇帝的野心,而曹操却坚决不坐地位,认为是“坐火中央。’这是何等的见识!所以我评《三国演义.》的第一大缺憾在于思想的陈腐。尽管作者尊重历史史实,让三国中蜀汉最先灭亡;尽管作者主张国家大统为正途,但作者的“拥刘”思想,显然是落后的,我是永远难以苟同的。

    《三国演义.》的第二点不足是过分夸大而让人不可相信。例如单刀会,借东风,玉泉显圣,骂死王朗,八阵图,木牛流马之类,皆有夸大之嫌。对此,鲁迅先生曾有一句评语:“状刘备之厚而近伪,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这是一句十分中肯的评语。由于过分夸大其词,就出现了前后矛盾和不可思议之处。不如写关羽的勇武过人,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却也写了“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又写了“关云长败走麦城”。凭关羽之勇,吕布应不在话下,根本不必三兄弟仗着人多一起上阵。从这点看,关羽神勇何在?至于败走麦城之时,关羽简直是不堪一击了。这不是矛盾么?最不可思议之处是早看出魏延有反骨,算出他日后必反,那么,怎么不能看出马谡的“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呢?宋代苏轼曾写了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下阕首句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词中每一句写的全是周瑜。按道理说,赤壁大战中打败曹操的统帅本应是周瑜。而小说为了夸大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硬把周瑜的本事与打扮,全案在诸葛亮的身上,这显然欠妥,至于登台祭天借得东风,更属于天方夜谭,夸大其词了。

    《三国演义.》虽然尊重历史事实,但在三分虚构方面,由于有时过于从主观愿望出发,其虚构的故事与史实有好大出入,如果光读《三国演义》往往误解甚至歪曲历史。例如对曹操的评价,鲁迅先生称曹操至少是一位英雄,我觉得这评价合乎实际。曹操实在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踏碎出身寒微,但他有胆有识,首倡义军讨董卓,平定北方之后,屯田养民,立法令禁止军士践踏农田,赤壁大败之后,坦然自守,不起报复之意,不兴征讨之兵,这恬然守成之举,打的是为了与民休息,不想为了一己之私而耗费民力。再看诸葛亮本来偏安于贫瘠的西南一隅,还要六出祁山,连年用兵,耗费了蜀地的民力财力,使本来是天府之国的蜀地民不聊生。诸葛一生唯谨慎,却做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不智之事,最后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在令人唏嘘感叹之余,诸葛亮依然难辞其咎。二人相比,可见曹操的罢兵屯田是何等明智。而诸葛的北伐又是多么不自量力。若从另一面看,在东汉残灯将灭之时,曹操身居魏王之位,如想登帝位易如反掌,可这样的蠢事他坚决不干。无论群下包括孙权如何劝进,他总是一笑置之。这是何等的清醒。何况他与其二子在文学史上并称“三曹”,父子三人在诗歌史上皆有开创之功,名垂后世。这些都是真实的史料,在《三国演义》中火只字不提,或一语带过,都是由于作者陈腐的思想观念使然。这也正是《三国演义》这部不朽名著的第三点缺憾吧。

    虽然《三国演义》有上述缺失,但瑕不掩瑜,该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当之无愧。作为古代长篇小说的开创意义,气功不可抹杀。作为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更是功不可没。至于那些缺憾,大体上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的正统思想使然,对此,也应谅解,甚至是无可厚非的。我爱读《三国演义》,每读一遍皆有新的体会新的收获。古今多少事并非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使我世事洞明了几分,人情练达了半步。小说也是人生的教科书,我还要细品几遍《三国演义》。或许还会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会给我更多的快乐吧!

     

 相关文章
 红楼新解:宝钗实因胎毒扩散夭亡    7415 次 2008/3/29
 试析林黛玉诗词的女性解放意识(二)    3430 次 2008/3/8
 《红楼梦》哪有反封建性质?    2955 次 2008/3/14
 5万字节本《红楼梦》    3981 次 2012/6/23
 流水空山有落霞——试析薛宝琴(一)    2647 次 2008/6/4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