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胥引·大丰奇境篇》学术评论与创作谈
文/朱鸿博
(一)核心优点鉴析
地理诗学的开创性:将黄海湿地生态景观首次系统转化为文学意象,构建“海洋-湿地-文化”三维叙事空间,是非遗文学在地理维度上的创新。
声景叙事的突破性:以多声部交响结构全书,从说书艺术到自然音效,形成立体的“声音博物馆”,在文学听觉维度实现技术性突破。
考据与想象的精妙平衡:每个奇幻细节皆有学术支撑(如施耐庵与盐场关系、柳敬亭表演体系),实现“学术精度与艺术境界”的完美结合。
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通过元宇宙、直播等当代元素,实现传统曲艺的创造性转化,为非遗活化提供文学范式参考。
情感结构的深层次建构:通过居辅臣的师承之情、董小宛的乡愁之情、文化传承的使命之情,形成多维情感网络,使奇幻叙事具有动人温度。
(二)学术评论:非遗叙事的海洋性转向与声景构建。
此篇开创“海洋非遗诗学”新境,将黄海湿地生态与曲艺声学熔铸为奇幻叙事,其价值有三重突破:其一建构“声景人类学”范式。以柳敬亭说书艺术为轴心,融盐工号子、丹顶鹤唳、风铎梵音于多维声场,暗合谢弗姆(Schafer)声景理论却更进一步——使声音成为穿越时空的文化载体。居辅臣“三境说”实为曲艺美学精妙概括:从技进乎道,终至天人合一。
其二实践“生态符号学”转换。将盐蒿、麋鹿、海市等滨海意象转化为文化符码,盐粒凝张士诚像、鱼汤面承施耐庵笔意,使物质地理升华为文化图谱,呼应洛夫洛克(Lovelock)盖亚学说却赋予东方人文内核。
其三实现“非遗谱系学”考掘。通过“盐叉变晾衣杆”等考据细节,揭示《水浒传》与盐文化深层关联,将市井曲艺与精英文学的传统分野打破,印证了福柯知识考古学“权力与知识共生”的命题。
最妙在“元宇宙叙事”的大胆尝试:二维码与全息醒木的植入非但未消解传统,反以科技媒介延续华胥国“玉音永存”的古老理想,堪称数字时代的《兰亭集序》。
(三)创作谈:海风中的文脉接续
余作此篇时,常怀战兢之心。大丰之地,古来盐漕交汇、吴楚交融,文化地层错综复杂。每处细节皆经考据——从《白驹场志》查盐闸遗存,据《柳敬亭说书》复原表演技法,乃至丹顶鹤生态习性、荷兰花海历史,皆力求于奇幻中见真章。
创作核心在“三味调和”:海盐之咸涩、鱼汤之鲜醇、乡愁之甘苦,共酿成文字滋味。尤重“声韵调度”,说书人的顿挫节奏、琵琶的珠玉之声、鹤鹿的自然鸣响,皆暗合《乐记》“声相应故生变”的古训。
至若现代元素植入,私意以为:非遗活化非复刻古董,而当如范公堤接续沧海桑田。醒木化全息投影、说书变网络直播,正为彰显文化传承的生命力——柳敬亭若在世,必是千万粉网红。
文成时也许适逢大丰潮汛,窗外万顷盐池映月,恍见柳敬亭拍醒木于波涛之上。乃知文脉如海,虽千百年起伏跌宕,终不废其万古流响。
此文不过沧海拾贝之作,若能令读者略窥大丰湿地之玄妙、柳派说书之精微,便不负华胥娘娘托梦之恩。诚祈方家斧正,共探文脉新途。
乙巳 七月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