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010-18001145010
    广告

    【老有所为】年近古稀的“红色散文家”:王友明和他的《时光印记》

    2025-07-07 13:00:47

    来源:百度网络   作者:心里美萝卜

    阅读:3

    评论:0

    举报

    [摘要] 中秋时节,田野里的大豆高粱熟了,各色各样的瓜果已开始泛黄瓢香,空中有落叶飘然而下,身上不时感觉到阵阵凉意。刚走进办公室,便看到案头上摆放着一部厚厚的《时光印记》(团结出版社)。这是居住在山西临汾我敬重的兄长、全国知名散文家王友明先生寄来的,这是他继《启明星》《提篮小卖》《岁月如歌》《心灵有约(上下)

    中秋时节,田野里的大豆高粱熟了,各色各样的瓜果已开始泛黄瓢香,空中有落叶飘然而下,身上不时感觉到阵阵凉意。


    刚走进办公室,便看到案头上摆放着一部厚厚的《时光印记》(团结出版社)。这是居住在山西临汾我敬重的兄长、全国知名散文家王友明先生寄来的,这是他继《启明星》《提篮小卖》《岁月如歌》《心灵有约(上下)》《流光碎影》《跟往事干杯》等散文集后,出版的第7本散文集了。望着扉页上的赠言和大大的粗黑宋体书名,我陷入遐思。


    我和友明兄早就有笔墨之缘,也许是同为散文作家又出身军旅的缘故,我对他更是格外的敬重。他发表的每一篇作品我都认真拜读,对他平实的文风,真诚的为人,超常的刻苦努力,由衷的赞叹、佩服。心里多么渴望有朝一日能与我心仪的兄长相见。


    终于天遂人愿。那年,在“东方散文”举办的一次征文活动评奖大会上,我们终于相逢在齐国故都——淄博,并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可谓亦步亦趋、形影相随。平时滴酒不沾的我们,竟端起产自淄博高青的“板倒井”豪饮起来。我醉了,他也醉了,但心里却感到格外的兴奋和舒适。那晚,我们睡意全无。


    《时光印记》共分“故园情深”、“朝花夕拾”和“寻幽探胜“三辑,本想为这部书写点什么,可又觉得才疏学浅、无从下笔,更认为在兄长的大作面前岂敢班门弄斧、狗尾续貂?但是,面对如此厚重、饱蘸兄长心血的散文集,实在有不吐不快之感,于是,只好造次。


    时光印记着他的赤子情


    友明兄是河北省临西县人,20世纪50年代初,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怀揣着青春的梦想与希冀,投身到绿色军营。他靠自己的拼搏努力,凭长年累月的笔耕不辍,硬是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一名上校军官,成为军内外声名远扬的特约记者、散文家。2000年,他结束了30年的军旅生活,在某部政委岗位上转业到地方。在离开临西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一刻没有忘记临西的父老乡亲,牵挂着那里的山水田园、一草一木,故乡的的老屋,故乡的风土人情,时不时地呈现在他的脑际,他知道,故乡的土地上有他快乐的童年,有他祖祖辈辈的坟茔,他就像故乡那棵老槐树上放飞的落叶,根永远在那里。


    他在《走在故乡的原野》一文中写道:大巴车眼看就要离开故乡的土地了,趁停车装货的空儿我在路边随手拾起一片飘落的树叶,把它轻轻地放在鼻子下,故乡的气息即刻浸人我的胸膛,我的血液仿佛一瞬间在这已感凉意的金秋季节里,也随之变得滚热、沸腾了。


    我曾读过友明兄关于岳母的不少篇什,他给老人洗衣做饭、铺床叠被、端汤喂药,陪老人说话聊天......那温暖的画面,那鲜活的场景,总是反反复复地闪现在我的眼前,每每这时,我总是心里涌动热流,眼眶也总是禁不住地湿润。的确,一个人如果对父母尽孝道,那是做人的本分,也不足为奇,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并把我们养大成人。但平凡的我们,如果没有一颗大爱无私的心,对血缘外的长者,也许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友明兄对岳母的“孝”却尽到了极至。


    他在《8年坚守与陪伴》一文中写道:“人们都说:‘—个女婿半个儿。’可我认为,半个儿也是儿,岳母也是娘,女婿就应该尽—个儿子的义务。说心里话,我真想把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再好好享几年清福!父母临终前,因职责所系,我没有陪伴在身边;岳父去世时,也没有陪伴在身边,留下了许多无法弥补的遗憾。现在,就剩下她一个老人了,也有大把时间由自己支配,一定要好好坚守与陪伴在她的身边。”就这样,2013年3月,他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后,欣然和老伴搬回临西,细心地照顾起了耄耋之年的岳母,直到2020年秋天,96岁的岳母驾鹤西去。


    “当挥告别故乡时,我真的是有一种不舍,总想把故乡的云彩和雨露带走,用其酿成醇香的酒。冥冥之中,我感见心底一直有一盏灯,照着我回乡的路程:一直有一根线,系着我不变的乡情。”(《乡情如酒》)


    ——这些撩动我情思,拨动我心弦、有着浓烈温度的文字,在集子中俯拾即是,我已年届半百,也历经过太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静如止水的心还是坠入了友明兄精心编织的“情网”不能自拔!


    时光印记着他的同志爱


    在军内外文学圈、散文界,友明兄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创作的作品多且好,而是因为他的谦逊、好学和甘为人(师)梯的奉献精神,让更多文友和年轻的作者所折服。尤其微信公众号盛行以来,文学平台浩如烟海,发表的作品多如星辰。平台举办的各种征文、评奖活动更是接踵而至、不胜枚举。只要平台有邀,友明兄总是欣然应允,他提醒自己:这是举办方和作者对自己的信任,能够为年轻作者尽一份心,为散文事业的发展出把力,是最幸福快乐的事情了。看到年轻的作者有作品发表,他总是认真的写下评语。自2016年以来,他为出版作品集的文友写序、书评有11万字之多,为文友作品写下的留言、点评达12万字。


    “爱传递”公众平台,是面向全国8500万残障者举办的大型平台,平台每年都举办一届以“爱的呼唤”为主题的大型征文活动。自2017年友明兄应邀担任评委以来,先后写下了长达16000字的评论《这里,是心暖花开的地方》和《情由缘起 爱由心生》,这对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需要耗费多大的精力和时间呀!可他却说:“写完这16000多字的点评文章后,我的眼睛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身体也大不如前。尽管如此,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关注着《爱传递百花园》推出来的作品,每次阅读,我都会被残友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以及勇敢迎接生活挑战,顽强实现人生梦想的事迹所感动、所震撼。”


    在军内外散文界,友明兄拥有“伯乐”“师傅”“大哥”“师长”诸多称谓,这足以看出文友们对他的敬重和爱戴。天津散文家李锡文在他的作品《照亮内心的那束阳光》中写道:许多初踏文学之门者都喊他“师傅”,文学新人们断‘不了向他请教,以图指点迷津;作家同仁,都希望得到哪怕是只言片语的提示,心里才有谱儿。无数的作者关注着他,无数文章等待着他,在微信朋友圈里,他几乎每天都在阅读、留言、评论和转发文友的最新作品,扶持他人、帮助他人,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他说:‘经常有稿件和新出的书寄到我这,先让我过目,我几乎都给个回复,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得看似轻巧,不厌其烦地阅读文章,我们知道,老年人如果每天从网络上尤其是手机里看太多的文章,是要头晕的,甚至有心悸、恶心等等不适。’这如火的热情,要付出多少心血呢?他如耕牛般地默默付出,而从不计较代价和回报。”


    “学习修炼一阵,我尝试着动笔写作。稿子发出去,却如泥牛入海,心情郁闷到极点。王友明先生发来微信鼓励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慢来。只要有付出,肯定有收获。’他还一再叮咛,写文章要一字一句斟酌,必须要严谨对待。先生的话语,细品渐悟。然后,再拿起笔来,慎重为文。几篇作品先后刊发,先生看了,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令我信心倍增。”这是山西青年作者李青云发表在《山西日报》“一缕阳光”中的一段话。


    “原想,资深的散文作家是不会理睬我这个小人物的。不曾想,王老师不但理睬,还悉心教导我。内心的感激,用任何语句都无法言表,除了感动,还有心疼。晚上八点多,文章发回来。我看着看着,眼睛便湿润了。题目统领全文明显,所有的语句都更加流畅了,内容之间衔接得自然紧密,结尾处的留白,引人深思。王老师的文字功底深厚,对全文整体的把控能力强,我发自内心地钦佩。”(庞宇真《相识是缘》)


    ......


    记得作家梁晓声说,一个人的修养,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的确,优秀的文学作品,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前行的力量。那么,正如李锡文先生所言:人生,总会有阳光相伴,照进内心世界的那一束,是最为明亮的。王友明老师,便是照亮我内心的那束阳光。这束光,温煦,舒适;珍贵,恒久。


    时光印记着他的报国心


    在我看来,整部《时光印记》中,所收集作品没有所谓的“猎奇”和“时髦”,就篇什来说,没有花里胡哨的语言,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别出心裁的架构,正如友明兄的为人,真诚而平实,谦逊而不浮夸。捧读此书,就像听一位儒雅随和的长者讲着关于自己的故事,随着娓娓道来,你会走进故事中,与主人公同悲同喜、爱恨共生。


    我和友明兄同为农家子弟,算是聊城老乡(河北临西原属山东聊城市,上世纪60年代初划为河北管辖)。在部队又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相同的人生经历,更让我比他人更易“进入”书中。


    苏轼说:其为人深不愿人知者,文如其人。的确,在《时光印记》里,我真切感受到了友明兄不凡的人格魅力,看到了他在人生征途上奋力跋涉的足迹,同时,被字里行间坦露的那颗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深深感染。


    在回答临汾电台记者采访时,友明兄平静地说:近些年,尽管我已年近古稀,但依然紧握手中的笔,为歌颂党,歌颂祖国,鼓舞士气,讴歌英雄鼓与呼,让作家的责任和使命随处闪光。如果视身体状况允许,我会一直写下去,多创作一些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以不负美好的时代、美好的时光!是的,正是处于这种责任感,仅在庚子年疫情期间,他就写出25篇散文作品,全部刊发在《山西日报》及新媒体,并且收入《山西文艺界战疫作品集》。


    “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走进纪念馆。踏进馆门的一瞬间,我就感觉到一种庄严肃穆的凝重气氛,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陈列厅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化表现手法,以7000余幅照片和近千件革命文物及雕塑、油画、图表、场景复原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和光辉业绩。我深知,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场景都耐人寻味,只要经常回忆、深入思考,便可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坚定信念跟党走。”(《再到延安》)“长长的情感之河让我感悟到:友爱如绵,缠绕于天涯两端,即使是千山万水,也割不断指尖的冲动与温暖,纵使时光飞逝,也无法湮灭心灵有约的真情。我在心底也不知多少次地默念着:玉恒啊,百年亦如弹指,有你深情的回首凝眸,一瞬便已永恒!”(《情同手足王玉恒》)“在墓碑群前,我两次双眼含泪,深深三鞠躬,以表达对先烈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哀思。目视着一墩墩躺在苍翠小柏树丛中的墓冢和镶嵌在墓碑‘中央的五角星,我好像看到了先烈们奋勇杀敌的身影,双眼不由得湿润了。”(《迟来的瞻仰》)“西柏坡之行,使曾身着戎装30年的我,心底生发出一种别样的情愫和神圣感。昔日,多少中华儿女的豪情、多少中华儿女的热血、多少中华儿女的希望、多少中华儿女的梦想,都与这片山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今天,我也愿意把自己的身躯、化作西柏坡岭上的一棵树木、一株花草,为祖国的大好河山增添一抹绿”(《西柏坡行吟》)......读这些滚烫、闪现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深情的文字,我怎能不心潮湃澎,热血贲张?!


    正是友明兄数十年的坚守和痴迷,正是他倾其毕生的默默追求与耕耘,他有400余万字的新闻、文学作品问世,也正因此,他先后4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授奖典礼,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合影。他先后荣获“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全国金奖作家”、“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临汾十大文化新闻人物”、“十大临汾人”等殊荣。其收入图书、典籍的散文作品不计其数。


    友明兄在代序言中说:我十分清楚,笔耕之路茫茫无际,坎坷艰辛。但我坚信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凭着坚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就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获取新的进步!


    是的,时光印记着他走过的路,印记着他写就的篇章,印记着他的岁岁年年!我坚信,未来的时光里,将继续印记着他和他所做的一切......


    (写于2021年10月19日黄河口)


    作者:丁尚明,男,山东东阿人,部队转业军官,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过数百篇文学作品,其中数十篇文学作品有的被《特别文摘》《散文海外版》转载,有的被多省、市选作高考模拟试题,有的入选《中国散文大系》、《齐鲁文学作品年展》等多种图书文集。著有报告文学集《人间正道》,散文集《故道长河》《行走的风景》。散文集《故道长河》荣获山东省东营市“第七届黄河口文艺奖”。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白雪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100元,打赏须知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可用: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