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诗星
董文征近照
董文征,原名董文增,辽宁海城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新诗学会会员,曾在《诗刊》《词刊》《星星》《诗潮》《乡土诗人》等多种报刊发表诗词作品,著有诗集《仰望月亮》《在乡土上空飞翔》《奔流的泉水河》《沃土与彩虹》。
董文征乡土诗选
背影
望着爷爷远去的背影
他默默走完了艰辛的一生
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
我心里还记着他的叮咛
一代代人啊不屈的渴望
凝固成不凋谢的永恒
我挺起家乡大山的脊梁
去迎风傲雪打拼了一生
让儿女冲出大山野壑
去迎接山外的朝霞与彩虹
我望着他们奔出山谷的背影
仿佛望见爷爷和父亲正为他们扬起风帆
水中的月亮
这是我第一次晚归
踩着小河中一块块石头连成的桥
水中的月亮像特意在等我
送给我慈祥的微笑
当我踏上第一块石头
月亮伸出闪光的手牵着我
到了对岸,我回转身
把水中的月亮轻轻抚摸
多么慈爱的月亮
我虔诚地向她祝福
这是我第一次触摸到月亮
她用深深的爱温暖了我的心窝
当我走进农家小院
看见母亲站立屋檐下迎我
那一刻她多像小河中的月亮
张开了慈祥的怀抱
春天的风
春风吹起了
像群刚睡醒的孩子
活泼、天真、烂漫
摇晃着每一根枝条
让枝条舞起来
伴着春风的心意
笑出一丛丛绿芽
让每片叶子唱出歌声
春天的风,多像浪漫的孩子
喊着唱着,把大地吵醒
喊来了乡村的哥哥姐姐们
对春野倾尽又一年的深情
每一块田野都春风浩荡
拖拉机唱着豪迈的歌声
像雄壮快乐的王子
向沃土倾情播下又一年的希望
小河边的琴声
家乡一条清净的小河
响着流水滴翠的声音
我在小河边学琴
伴随那流水的节奏
和那跳跃的浪花
我抑制不住奔腾的激情
音韵一声高过一声
仿佛大海在奔腾
我把这琴声带到远方
想家的时候奏上一曲
就能听见母亲的絮语
心中又卷起澎湃的涛声
老家
永远是我心中的圣地
像一座宫殿在我心中辉煌
从这里走出的一代代人
都饱含着雨露和阳光
无论走到哪里
扎下根就顶天立地
老家的灵魂永远在我心里闪耀
那是一种崇高的圣洁
从老家走出去的人
都有承载江山的气魄
扎根在哪里都能结出硕果
让岁月闪耀出老家的光芒
乡土特评
土地上的抒情诗人:论董文征乡土诗歌中的三重辩证
董文征的乡土诗作犹如一颗坚定发光的星辰,以其质朴而深邃的光芒照亮了读者与土地之间那条日渐模糊的情感通道。这位生活工作在辽宁海城的诗人,用《背影》《水中的月亮》《春天的风》等作品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乡土宇宙,在这个宇宙中,个人记忆与集体经验、具象描写与抽象哲思、传统情感与现代意识形成了微妙而深刻的辩证关系。董文征的诗歌之所以能够超越一般乡土诗的窠臼,正在于他在这三重辩证中找到了独特的艺术平衡点。
董文征诗歌最动人的特质在于他处理个人记忆与集体经验的方式。《背影》一诗中,"爷爷远去的背影"与"父亲远去的背影"不仅是诗人个体的家族记忆,更是中国农村代际传承的集体象征。当诗人写道"一代代人啊不屈的渴望/凝固成不凋谢的永恒"时,个人的家族史瞬间升华为整个乡土中国的精神史诗。这种转化不是概念化的强行拔高,而是通过"大山的脊梁""山外的朝霞与彩虹"等意象自然完成的。在《老家》中,"永远是我心中的圣地"的个人情感与"从这里走出的一代代人"的集体命运相互映照,形成了个体与群体记忆的完美融合。董文征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避免了沉溺于个人情感的小我狭隘,又规避了空泛的集体主义抒情,而是找到了一个既能承载个人生命体验又能表达群体精神的中介点。
在艺术表现上,董文征展现了将具象描写与抽象哲思相结合的非凡能力。《水中的月亮》一诗堪称这种结合的典范。诗人描写晚归时踏过小河石桥的日常场景,"水中的月亮像特意在等我/送给我慈祥的微笑",这是极为具体而微的观察;而当他将水中月亮与屋檐下等待的母亲形象叠合时,"那一刻她多像小河中的月亮/张开了慈祥的怀抱",具象的描写自然过渡到对母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抽象思考。《小河边的琴声》中,从"流水滴翠的声音"到"想家的时候奏上一曲/就能听见母亲的絮语",同样完成了从感官体验到精神慰藉的升华。这种艺术处理使得董文征的诗歌既有乡土生活的质感,又具备超越具体时空的哲学深度,避免了乡土诗容易陷入的琐碎与浅薄。
面对传统与现代的永恒命题,董文征的诗歌表现出独特的调和能力。《春天的风》一诗中,"春风吹起了/像群刚睡醒的孩子"这样充满传统田园诗意的开篇,与"拖拉机唱着豪迈的歌声/像雄壮快乐的王子"的现代农耕意象并置,丝毫不显突兀。诗人将传统农耕文明对自然的诗意感知与现代机械农业的活力完美融合,创造出一种既保留传统审美又拥抱现代性的诗歌语言。《老家》中"像一座宫殿在我心中辉煌"的传统神圣感与"扎根在哪里都能结出硕果"的现代流动性并行不悖,展现了诗人对乡土文化现代转型的深刻思考。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使董文征的诗歌避免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
董文征乡土诗歌的深层价值,在于他通过这些辩证关系重新定义了"乡土"的当代意义。在他的诗学世界里,乡土既不是怀旧者眼中静止不变的乌托邦,也不是现代性必须克服的落后象征,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能够与现代文明对话的精神家园。他的诗歌告诉我们,真正的乡土精神不是固守,而是传承;不是拒绝,而是包容;不是逃避,而是超越。当他在《背影》中写道"我望着他们奔出山谷的背影/仿佛望见爷爷和父亲正为他们扬起风帆"时,展现的正是这种动态的、开放的乡土观念。
董文征的诗歌创作提醒我们,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乡土诗歌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种逃避现实的田园幻梦,而在于保存那些能够滋养现代人精神的核心价值——人与自然的和谐、代际之间的传承、个体与群体的平衡。他的诗歌语言虽然质朴,但构建的精神世界却极为丰富;他的题材看似局限,但开拓的思想空间却异常广阔。在这个意义上,董文征的乡土诗不仅是对一方水土的深情讴歌,更是对整个时代精神状况的诗意回应。
当我们重新阅读《背影》中"一代代人啊不屈的渴望/凝固成不凋谢的永恒"这样的诗句时,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一个家族、一个村庄的故事,更是整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守护精神家园的宏大叙事。董文征诗歌的最终成就,或许正在于他将乡土这个看似地域性的主题,提升到了关乎所有人精神归宿的普遍高度。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