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创作现象的理论叩问与美学思辨 文/朱鸿博
一、学术评论
观今日网络文艺之生态,犹如行走于青铜鼎彝与数字流光交织的纷繁之境。与会者所言“新力量”,实为文明基因在算法时代的重立。本文以《诗经》比兴之笔法,剖解流量迷思;以《文心雕龙》之宏阔,重构批评维度。其价值不在怒目金刚式的批判,而在细雨润物般的文明唤醒。
文中“三明治困境”之喻,暗合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却以中国化的“火塘叙事”解构之。当彝族村民的镜头取代专业运镜,当非遗绣娘的丝线穿透算法迷雾,这正是本雅明所言“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救赎——在技术异化的荒原上,重新种下人文精神的根苗。
所谓“文化CT扫描体系”,实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中国实践。作者将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警惕,转化为建设性的“反算法创作实验田”,使文艺批评从书斋走向田野,从解构走向建构。这种既具古典文论根基,又含现代批判意识的学术姿态,恰似钱钟书先生所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当代映照。
二、创作谈
拙文不过是在大会论坛间隙,见宫墙黛瓦与手机屏幕光影交错时的有感而发。若有些许可取之处,大抵在于尝试用古典文论的砚台,研磨数字时代的朱砂。
尝闻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文中所述凉山《火塘》、湘西绣娘等案例,正是要打破算法制造的情感隔离,让屏幕内外重归“景中生情,情中含景”的审美共同体。那些被判定“不够甜”的治沙人故事,恰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质朴真谛——最动人的从来不是雕缋满眼,而是“同心而离居”的生命共鸣。
至若“数字供养人”的0.9元认购,实受孔子“述而不作”启发。当代文艺创作未必都要鸿篇巨制,有时文明传承就在指尖轻触间完成。这种“微末见大千”的东方智慧,正是对流量霸权的最温柔反抗。
三、核心优点鉴析
本文最大亮色,在于开创了“双轨批评”范式:其一以《文心雕龙》“原始以表末”之法,厘清网络文艺发展脉络;
其二借批判理论之镜,照见文化生产中的异化现象。
尤值称道者,是将“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核心命题,置于算法时代的语境中重新激活。文中那些弹幕里的“奶奶的绣样”、火塘边的彝语吟唱,正是《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当代显现。这种让文艺重归“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本真的努力,比任何理论炫技都更具学术价值。
另一可贵处在于批评姿态的建构性。不同于简单的文化批判,文中提出“文明邮差”“文化鲑鱼”等意象,将算法从刽子手转化为文明信使。这种既保持批判锋芒又提供建设路径的智慧,深得中华文化“中庸之道”精粹,在非此即彼的二元争论中开辟出第三条道路。
全文如青铜器般兼具礼器之庄重与器用之实在,既保持学术论述的严谨,又不失文艺评论的灵韵。在数据霸权的时代重拾“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古老传统,这正是网络文艺批评走向成熟的标志——当千年前的蒹葭苍苍与今天的像素认购在数字原野相遇,我们终于理解:文明真正的流量密码,始终藏在人民血脉深处的集体记忆里。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