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论
(清新思想体系)
第四版
张凡凡
目录
一、清新思想的概念与内涵
(一)清新思想的概念
(二)清新思想十二字指导方针的含义和根基
(三)“真”、“正”的清新
(四)“俗”非“浊”
二、清新思想的时代必要性
(一)民众的呼声和时代的要求
(二)清新思想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清新思想更具有人文真义
(四)传统思想学说不能作为治国方略应用
三、清新思想的载体
(一)清新企业文化
(二)清新生活方式
(三)九宫龙:清新思想的标识符号
四、清新思想的显著特征
(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坚决抵制畸形发展
(二)追求社会共同发展
(三)追求创新,反对守成
(四)刚柔相济
(五)追求顺其自然和天人合一
(六)丰富和明朗的和谐统一
(七)反对脱离内容的形式雕琢
(八)具有普适性,没有地域、时间的局限
五、清新思想的有效实践途径
(一)在全国范围内宣扬清新思想
(二)定期举办各类清新思想系列活动
(三)制作并推广清新思想主题歌
(四)以清新企业文化构建良好的经营秩序
(五)在国内、世界各国建立清新学院
(六)将清新思想治国方略推广到全世界各国采用
以下正文
法律是道德底线,无道德观念的人更无法律意识。自古以来治国之道在于德法并重、刚柔相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德治引导公民自觉守法,有效为法治减负,降低治理成本。法律体现他律,道德倡导自律,正呼应了刚柔相济的清新思想的治理智慧。德治要清新,法治也要清新,二者结合保持风清气正才能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传统儒学思想包含等级观念,与人类浴血奋斗追求的民主目标相悖,与现代民主法治精神存在一定矛盾,早已无法适用于中国,更无法适用于他国,若强行沿用,恐致民怨沸腾、历史倒退。任何传统思想学说都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不能简单照搬。而清新思想坚持德法并重、继承传统、兼收并蓄、不断创新,是具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
思想指挥行动。人之所以作恶,是因为思想有问题。解决了思想问题,就解决了一切问题。如同自然环境决定生存,人文环境塑造思想。水浊则鱼亡,气浊则人殆。清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品。
2003年2月22日,我发表了《我心目中的“清”派文学》,首次提出了“清派文学”概念,随后发展为"清新文化"理念。经过二十余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清新思想体系。
一、清新思想的概念与内涵
(一)清新思想的概念
论“清”。
“清”的核心地位有历史渊源。“清”的概念首先出现在曹丕的文气论里:“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人禀气而生,气有清浊。“气”指作者个性、人品、才华构成的精神气质。“文气”是作者内蕴之气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风貌和品位。人的清浊决定文的清浊。凡是大师,格调必清。如歌德所言:“风格即人”,人格的清朗必然投射于作品的格调。
哲学家程颐说:“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朱熹说:“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意为人之贤愚善恶由所禀清气浊气多寡而定:清气多的人聪明、善良,浊气多的人愚笨、邪恶。清气是人出生就有的,是上天来的福气。若先天不足,可通过后天学习优良行为规范和清新思想增益清气,也可“为圣为贤”。个人以清新思想规范行为、升清祛浊,得以保持身心健康、改善精神气场;治国之道同理。
由此,“清”也是人物品评与人才选拔的核心标准。清气即正气。传统理念一贯尊清贬浊。《道德经》说,“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意为,领导者若不正,其组织必遭颠覆,历来改朝换代源于此。古人在选用人才时,以“清”为主要标准,任用清气之人必能政治清明、国运昌隆。
“清”不仅是识人的重要标准,也是古典文艺的艺术魂、意境魂。由于自始至终与古典文艺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决定了她在文艺中的重要位置。从陆机到钱起六百多年间,“清”的审美风格已逐渐定型。先秦音乐评论有关于“清”的论述“耳辨音声清浊”。师旷鼓琴的故事对《清商》、《清徵》、《清角》不同乐曲有具体描写。西汉张衡《西京赋》:“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将“清”与音乐听觉印象联系起来,成为形容音乐美的核心概念,后代一直沿用。六朝时用于文学批评,到唐代诗论,“清”已成为活跃的诗美概念,明代形成“清”的诗美观。西方文论中“moral principle”(道德原则)居重要地位,即优秀作品必须符合道德规范。海德格尔寻求的“澄明之境”,是对哲学意义上“清”的阐释。
总之,“清”作为全人类思想的核心与精神信仰的共同追求,是清新思想普遍适用于全球各国的根基所在。
论“新”。
“清新”的“新”是创新、与时俱进。任何思想唯有把握时代脉搏,才能永葆生机。“清新”不断创新,随时代发展而发展,是开放的思想体系。“新”有三重含义:
创新性与革命性:“清”本身蕴含“出新”之意,与“新”组合更强化此意。清新作为思想体系,不可能脱离时代而僵化不变。如《易传》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创新是思想保持活力的源泉。
相对于“旧”的甄别:虽然人们求变求新的愿望很强烈,有喜新厌旧的心理,但客观上讲,并非所有的“新”都是符合人们意愿,所以才用“清”限定“新”。王夫之强调“推故而别致其新”:在批判继承中实现真正的创新。
求真务实的创新:“清新”的“新”,不是毫无根据的创新,而是取精华弃糟粕、继承优秀、坚持真理的创新,是基于历史积淀与时代要求的创造性转化。
总之,“清新”刚柔相济、动静相宜。不“清”无以“新”。不随时、及时涤荡污浊,则无法焕发“新”貌,无法呈现“清新”境界。如庄子在《知北游》中的“澡雪而精神”,净化是焕新的前提。
清新思想蕴含朴素深刻的辩证智慧,必须时时在用、无所不用。在健康领域体现为升清祛浊的调理法则实现心神安定与能量循环通畅,是生命健康的根本要义。同样,思想层面的“升清祛浊”即弘扬正气、涤荡浊念也是国家社会机体健康的基础要件,是当代社会治理的良方妙药。清新思想引领优秀传统思想精髓的现代回归,与道家养生“返璞归真”的哲学意境深度契合,提倡精神澄明、气韵清正,能够有效提升个人能量场,优化人际关系,从而创造更多发展机遇。人心正气天下和,风气清新百姓安。总之,清新思想与道家思想相融相通,也批评地吸收了百家思想的精华,并赋予了新时代特征,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由于“清”是全球各种思想体系追求的共同境界和终极目的,那么以“清”来修正行为,效果更快速更显著。这些思想各异、复杂难学,已成宗教的体系具有坚实信仰根基、不易被异域人群接受或遭排斥、不能用来治国。然而清新思想尚未形成宗教,以治国方略的形式、精准的核心共义内涵呈现,易获得全人类的认可。清新思想对这些体系并非全盘接受,而是从中萃取“清”的内涵加以融合,摒弃糟粕,是“清”与“新”有机组合的结晶,以“正义仁爱、纯真洁净、清新自然”为指导方针,包含“自强不息、勇于斗争、敢于创新、责任担当”等“清新品格”,同时反映民众对清新风气的精神追求。
(二)清新思想十二字指导方针的含义和根基
清新思想的指导方针即精髓“正义仁爱、纯真洁净、清新自然”,根源于儒学、道学及全球其他行为规范体系。
“清新自然”。道法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即天道(宇宙运行规律和自然规律)、人性(人的本真),是道家的核心思想。清新思想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只要是违背天道、人性,必然恶果。清新必是自然的,即顺应客观规律、符合天道人性和民心民意、为民众所喜闻乐见,这与“天人合一”理念一脉相承。反之,逆天道人性,必致民怨沸腾、天下不安。庄子主张“法天贵真”,深刻揭示了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强调人心若能保持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状态,便能与天地自然之道相合。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对“回归自然”的呼唤,也包含了对人为矫饰的批判和对自然本真状态的向往。
综上所述,清新思想十二字方针提炼了各类先进思想学说的精华,凝聚了清新思想体系的核心。
由十二字方针延伸的清新品格“自强不息、勇于斗争、敢于创新、责任担当”,不仅是中国精神之精髓,也是全人类需求的世界精神。梁启超先生倡导的“新民说”中强调“进取冒险”、“尚武”等精神,与“勇于斗争”、“自强不息”的清新品格遥相呼应。
(三)“真”、“正”的清新
清新思想倡导清“真”、清“正”,弘扬真善美,具体有以下方面:
求真务实:清新思想高举驱散黑暗的真理火把,力戒随波逐流、左右摇摆。只有求真务实的创新,才是“清新”。
求真美:清新认为美是客观存在,非作者臆造。
弘扬正气:清新弘扬永恒正义,反映真善美战胜假恶丑、争议战胜邪恶的必然。
秉持公平,践行清“正”:社会公平、法律公正是人民幸福、社会安定、国家固本强基的必要条件。清新思想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定海神针。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的“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与清新思想追求的清“正”高度契合。
(四)“俗”非“浊”
清新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兼容并包、顺应天道人性,并不全然排斥接地气的“俗”。不能把“俗”一棍打死。清新反对的是恶的“俗”。因恶俗滋生浊气,是歪门邪道,扰乱心智,腐蚀思想。我们贯彻“双百方针”,坚持“二为”方向,既要为社会民众提供清新的精神食粮,也要满足民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需求。换言之,“俗”非“浊”,允许多元思想、文化发展,而清新作为主流导向,才能确保个人与社会健康、旺盛的生命力。朱熹论诗有“雅俗”之辨,认为“俗”若能表达真情实感、有益教化,亦可为“雅”,此论与“俗非浊”意旨相通。
二、清新思想的时代必要性
(一)民众的呼声和时代的要求
社会生活中存在矛盾、问题乃至龌龊现象,良莠并存会反映到社会意识中来。思想和文化中势必会出现“清”和“浊”两种现象,可谓泥沙俱有、鱼龙混杂。广大群众对此深为不满,有的家长还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激浊扬清是民心所向、时代所需。惩恶扬善,去伪存真,清新思想应运而生,横空出世。
《文化建设论》指出:正面、积极、健康的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反面、落后、腐朽的文化必然乘虚而入。精神产品的“双重属性”商品属性与审美属性,带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数情况下,二者统一。也有矛盾冲突之时:比如,高价值学术著作经济效益差甚至难出版;而某些恶俗之物市场火爆,却带来精神污染,社会效益极糟,危害巨大。因此,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作为最高准则,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坚决服从社会效益。而现实中,有些人以低级的内容和形式牟利、欺骗大众、不择手段、违背道德违规违法,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损害公平、污染环境、扰乱思想、动摇国本。鲁迅先生曾痛斥“瞒和骗的文艺”,呼唤“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正是对“浊气”的深刻批判,是对“清新”的强烈呼唤。
(二)清新思想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刚柔并济:“清新”刚柔相济,真正做到清而不单薄,华而不奢靡,巧而不纤巧。
意境与信仰:“清新”是一种意境。在清新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经典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将人的情感与大自然完美融合,契合人们对清新境界净化心灵的诉求。“清新”也是一种信仰,人可以在其中升华人格、净化心灵。清新思想以其特质,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升,塑造高尚人格。
崇尚朴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骄奢淫逸之风助长社会片面发展,既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害良好风气养成。
提倡精神寻根,反对投机钻营:符合固本强基的发展要求。秉承清新思想,需直面现实,坚持公平正义,为民众说话,维护和捍卫他们的根本利益,而不是掠夺和损害。
反对恶俗,崇尚健康向上:顺应当代崛起的发展势头。
总之,思想多样化发展需有方向引领,不能完全放任自流、漫无归依。多样化必然出现进步与落后,甚至消极有害。必须坚决抵制批判异质思想对有益思想的侵蚀,在激浊扬清中引导民众开创欣欣向荣的局面。
(三)清新思想更具有人文真义
清新思想不仅涵盖了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涵,而且更具深厚人文真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清新思想易使人感受“世外桃源”的淳朴,缓解社会、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压力,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既有利于个人健康,又有利于社会稳定,净化风气,维护秩序。显而易见,清新思想对优化人文环境有指导与促进作用,立意深远,根植优秀传统,弃其糟粕,潜移默化,深入人心,能助推个人、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健康繁荣发展。清新具有普适性,决定了可以应用于不同国家,由此,清新思想的长远目标是:重焕文明荣光,实现全面复兴,推动世界健康繁荣发展,促进世界大融合,造福全人类。
(四)传统思想学说不能作为治国方略应用
汲取传统思想体系的精华时,应该摒弃其糟粕,因为并非所有传统都适用当代社会。
百家争鸣时,儒、法、墨、农等各种流派曾被统治者采用,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作用。后“独尊儒术”两千多年,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然而到了近现代,儒家思想的局限性凸显,已难适应新时代。儒家某些传统观念如“三纲”是封建等级制,与现代普世价值如平等、民主、人权、法治相冲突,不适用于当代中国,更与他国不相容。
治国之道,法治与德治缺一不可、都要清新。清为正,我们吸收法家公平正义原则,这是清新思想必须有的,然而法家的弊端在于极力夸大法律作用,轻视道德。他们认为人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无道德标准可言,所以要用利益、荣誉诱导行为。法律是道德底线,如果仅以不违法要求民众,这样的社会十分危险。所以,没有德治、只有法治是偏颇、不健全的治理。
道、佛只适合个人修为。治理是有为和无为结合,而道家提倡无为,与法治冲突;佛家轻物质现实,与经济发展冲突。全球各国已经形成宗教的思想有各自特点难以被他国异域接受,有些现行的治国理念具有政体国体色彩,均不能作为全球通用的治国方略。
纵观历史,自三皇五帝开始,一些思想比如儒释道根深蒂固、代代相传,因为人们从中寻得精神寄托与信仰,人性可以通过思想改造回归,人是可以教的。然而,这些传统学说过于繁复难懂,有某些自身局限易导致时代倒退,故不能作为治国方略指导当代社会。从这些学说提炼出的清新思想主张德法并重,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弃糟粕冗杂,吸精华而创新,足以替代儒学治理地位,成为适用于指导当下时代及全球的治国方略。
清新思想体系也可称为清新学,与儒学同属“帝王之术”,然而不止于此,更是“纵横之术”。“清”为横,地域无界,全球可用;“新”为纵,时间无限;“清新”即无限纵横,这也是清新思想较其他学说的优势所在。如果时代没有科学的思想指导,如没有明灯指引的航船在漆黑大海中航行,极其危险。清新思想作为普适治国方略,旨在为全球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三、清新思想的载体
目前,清新思想体现在文学艺术、企业文化、生活等各类领域,未来将扩展至更多领域。在这里仅对企业文化、生活方式、标识符号进行阐述。
(一)清新企业文化
有的企业家将“外儒”、“内道”、“重法”作为自我管理的方法。传统思想在管理中恰如其分的运用可以成为企业的致胜之道。清新企业文化遵循天道、人性,即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本真。清新企业文化以优秀传统哲学为根基,是自然、和谐的企业文化,可概括为“真、诚、和、德”四特征:
真,自然之真。道家主张修身养性,不为外物所驭。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崇尚自然为行为依归。商业活动须遵循天道、人性。主张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反对过度掠夺破坏。这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一致。
诚,诚信经营。儒家推崇“见利思义”。只有如此,企业才能树立良好形象,品牌才会有长久的竞争力。富兰克林名言“诚信是最好的策略”,道出了诚信经营的长远价值。
和,内外和谐。儒家主张以人为中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等人际关系和谐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以“刚柔相济”、“宽严结合”为领导原则,实现有效管理。彼得·德鲁克强调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善意和潜能,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是实现此目标的关键。
德,道德为本。取财有道,凭能力智慧价值获正当钱财,反对“不义生财”。追求利润最优化时必须守道德底线。一方面,管理上,儒家倡“义以导利”、“义以生利”,反“见利忘义”、自私自利之不道德行为。生存需“利”(物质基础),为人须讲“义”(道德)。另一方面,企业家不仅是创造财富的商界精英,更应该是传播财富的爱心使者。慈善理念是价值观的一部分。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促进社会和谐离不开慈善。企业家善经营,更应该有社会道德感与责任感,捐助弱势群体与公益事业,既赢声誉,也可获更佳社会与市场效应。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体现高尚人格,助企业保持长期繁荣。卡内基在《财富的福音》中论述的“财富的社会责任”观,与“德”的要求相通。
具体表现:清新企业文化要求企业立足社会,以社会效益优先为基本价值取向,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优化。企业家注重自身修养,具有正义仁爱等优良品质与清新品格,怀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热心捐助教育文化事业与公益事业。
(二)清新生活方式
清新思想不仅促进精神生活变化,而且影响物质、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清新生活方式是清新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已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向往。比如,汉服文化在年轻人中兴起流行,就是中国文化符号及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
人们对清新思想的认同越来越普遍自觉。众多学者、专家参与清新文化研讨会,倡导清新思想并深入探讨其特征与发展特点,产生了社会影响。
“清新”是健康生活的基本要素。如果说一般的生活多指物质层面,那么,清新生活主要指精神生活和精神创造。“清新”成为生活价值导向和品格追求,提升生活品位、旨趣和精神境界,追求清纯新颖、优雅诗意,赋予生活以“清新”格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清新生活需要物质基础,然而不以物质满足为手段,不以恶俗为方式,更注重精神独立、自由和创造。可以说,大多有作为的人,多体现“清新”生活品格。古今众多学者、名家、大师都崇尚清新生活方式,他们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生活,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品格成为后世典范。有这种清新品格,他们的人生就是清新的一生。清新思想、生活、文化、美学、品格融为一体,彰显清新思想作为核心审美理念的生命力和作用。
(三)九宫龙:清新思想的标识符号
九宫格,起源于河图洛书,历来被视为中华文明源头、宇宙魔方。相传上古伏羲时,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大禹时,洛水中神龟背洛书。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河图洛书是数学三阶幻方,古代称“纵横图”。九宫格由此发展而来,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第一里程碑。九宫也是古代天文学划分天宫之法(乾、坎、艮、震、中、巽、离、坤、兑九宫),用于观天测地定季。九宫八卦阵为诸葛亮创设的阵法,后成主流行军布阵营地布局。后世皇宫也采取九宫八卦布局来修筑。
龙是华夏民族图腾与象征,华人自称“龙的传人”。龙象征地位尊崇、吉祥、活力、正气与勇敢。
四、清新思想的显著特征
(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坚决抵制畸形发展
当代社会,不少人沉溺物欲,丧失精神崇高追求,畸形发展现象严重。尤其一些人在奇幻视觉与假象享受中消蚀对人性、社会、生活本质的判断力,沦为被钩魂摄魄只剩躯壳的游魂野鬼。不少人在只重技术与金钱而忽视精神的片面追求中畸形生活。清新思想倡导、反映人的健康、全面发展,批判畸形、片面化,助人形成积极健康心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追求社会共同发展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发展不可能绝对均衡,不可能出现五个手指一般齐的情况。清新思想追求社会共同发展,强调人人拥有平等发展机会。民众并不仇视贫富差距,而是憎恨发展机会和待遇的不平等。因此,清新思想强调社会公平共同发展,是对民众普遍诉求的反映。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强调,发展应扩展人们享有的“实质自由”(包括机会平等),清新思想对共同发展机会的强调与此一致。
(三)追求创新,反对守成
时间无尽,创新无止。清新思想追求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创新。这是当代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已由模仿学习逐渐转向自主创造创新阶段。清新思想将创新视为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正是应对自主创新的历史需求而生。
(四)刚柔相济
大众流行的清新风尚反映当代人对清新审美的渴望、对清新生活的向往。清新思想在吸收偏于柔弱的清新审美合理部分的同时,也追求阳刚审美,提倡刚柔相济。有“刚健清新”之说。“清”作形容词是修心、轻柔,作动词是战斗、刚健。不清无以新:很多时候,清新不是自动产生,只能通过彻底“清”除污垢才能达到“新”的状态,实现真正的清新。沉渣随时浮现,如果无所作为,幻想实现清新境界,绝无可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持续清理,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清新思想具有斗争性和变革性,这也是我们推崇的清新品格。《周易》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济正是清新思想符合宇宙大道的体现。
(五)追求顺其自然和天人合一
清新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不是随意任性,而是没有造作的自由境界、天然化境。没有生硬技术痕迹的作品才是大师之作。清新不是没有技术含量,而是技术炉火纯青到没有痕迹的自然美。清新美必然是天然、顺其自然的美,不是人为造作。如果如病梅般扭曲天然,就不是清新美。自然规律可以理解为一切正常合理化、人性化,才能长久。“天人合一”是儒、道等各家共识,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统一,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性,即自然规律。
(六)丰富和明朗的和谐统一
清新有丰富而明朗的内涵,不是单一,也不是未经风雨的一尘不染,而是虽然经历风吹浪打仍然可以保持纯真。因而,“出淤泥而不染”不完全是“洁身自好”,更是在抵制污泥斗争中保持洁净,在争取公平公正斗争中保持正直,不同流合污。因此,清新不是单纯,而是明朗;不是复杂,而是丰富。苏轼论文章“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平淡”非贫乏,而是历经绚烂后的澄明与丰富,此境界与“丰富而明朗”的清新相通。
(七)反对脱离内容的形式雕琢
清新追求形式与内容统一,文与质统一。正如孔子所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只有内容与形式彻底统一,才是真正清新。
(八)具有普适性,没有地域、时间的局限
清新求新求变,不局限于改变陈旧形态,更着力创造崭新的未来形态。这种创新是世界的。在当代世界思想体系格局中,一种思想要占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独特贡献。换言之,越是对世界文明贡献独特的思想,越是世界的。这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自觉,也是清新思想强调不断超越、始终坚守的自觉。清新思想具有普适性,不仅是中国思想的核心主流,也是人类共同信仰追求,没有地域、国家的限制。
“清新”是人类共同需求,是人性的透气,没有国体政体限制,与任何主义不冲突。换言之,只要是人就可以接受: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用,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用;西方可以用,东方也可以用;现在可以用,以后永远可以用。一种思想体系如果不是人类可以共用,就无法造福全人类,因为难生共鸣。只有像清新思想这样能引发全人类共鸣的思想理论,才能被全人类接受采用。个人采用作为修养法宝,不需要创始人我的授权;而国家采用作为治国方略,由于意义重大所以需要本人授权。
“清新”的“新”与时俱进,所以清新思想没有时间局限,可以永久使用。
总之,清新的普适性由横向地域无界的“清”与纵向时间无疆的“新”共同铸就。如《易传》所蕴含的“与时偕行”的变通精神,确保了清新思想的恒久生命力。
五、清新思想的有效实践途径
(一)在全国范围内宣扬清新思想
通过报刊、广电、互联网等媒体及各级政府和机构多层次全民范围大力宣传、学习《清新论》,推广“倡导清新思想”、“塑造清新品格”等理念。印制发行《清新论》书籍。开设《清新论》思政课程。构建“正义仁爱、纯真洁净、清新自然”的社会价值观与氛围,塑造民众“自强不息、勇于斗争、敢于创新、责任担当”的清新品格,铸造民众和民族的精气神。
(二)定期举办各类清新思想系列活动
联合文旅部、文联、社科院、各大学等理论研究机构、文化部门及各级政府主办清新思想学习研讨会、清新文化节等活动,让清新思想成为中国新时代思想体系,深入千家万户,成为民众思想武器与行动灯塔。
(三)制作并推广清新思想主题歌
以创始人诗词《清字令》等制作主题歌,大力推广传唱,发挥音乐感染力,使清新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四)以清新企业文化构建良好的经营秩序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大力推广清新企业文化口号“真、诚、和、德”,即“自然之真、诚信经营、内外和谐、道德为本。”切实规范市场行为,形成良好经济环境及风清气正、国富民强的局面。
(五)在国内、世界各国建立清新学院
在北京核心地段成立清新学院作为体系发展机构总部,大力发展清新文化事业。设立清新发展基金,接受社会捐赠。
全球拓展:在世界各国建立分支机构。复制总部管理经营模式,接受总部监管,履行清新思想、文化全球推广使命。当前,国家于海外设有多所孔子学院与课堂,儒家某些传统观念在全球传播有其特定局限,不易为他国认同。清新思想在多家传统哲学基础上发展而成,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且融汇了全球各种体系中“清净仁爱”精华,更易获西方民众的喜爱认可。清新思想可借孔子学院的渠道推广,事半功倍。
(六)将清新思想推广到全世界各国采用
清新思想既可用于个人修身,也可用于国家治理。清新无国界,没有政体国体色彩,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可以实现自古以来难以实现的思想体系“走出去”。世界各国政府经过创始人我授权可以自愿采用这一治国方略,让全人类受益,实现清新思想的终极目标。
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发展,清新思想将不断完善,展示永恒生命力,因为创新无穷尽。

作者简介
张凡凡,诗人,思想学者,歌手,清新思想体系创始人,九宫龙、新国潮歌曲创始人,英美文学研究生毕业,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电影家协会会员,清新书画院执行院长等。作品发表于国内外多种刊物平台。在理论、文学、书画、音乐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2005年1月至2018年11月,组织举办十五届清新文化研讨会(理论探讨)及各类清新文化活动,获国内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有识之士题词和广泛认同,肯定了她在思想文化交流、促进世界融合方面的贡献。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