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艺术散文故事投稿 《麦浪里的追光者》
—一个朗诵病者的追光手记
一、镜中初见
那年深秋,我正在为农科院《风吹麦浪》的朗诵会发愁。主办方要求"三美"——艺术美、文化美、意境美,我盯着录音笔里干瘪的独白,突然萌生一个大胆的念头:何不把蒙古舞揉进诗行?
在文化馆排练厅的后门,我撞见了正在练功的王誉婷。夕阳透过老式玻璃窗,将她的剪影钉在镜面上。她穿着靛蓝色练功服旋转时,磨破的蓝布舞鞋突然让我想起童年见过的打麦场——那些被农人踩得发亮的旧布鞋,鞋尖总沾着金黄的麦芒。
“你配乐用的是《成吉思汗的传说》?”她突然停下,左脚踝的银铃还在余韵中轻颤。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北舞毕业的姑娘能靠肌肉记忆识别任何旋律,就像草原上的牧人能听出每一阵风的不同。
二、麦芒刺痛的泪
排练比想象中艰难。我把"吹过来,吹过去"念得像农科院的气象报告,她抓起一把干麦穗在我眼前晃动:“听!这才是诗句的呼吸声。”麦芒划过空气的沙响,突然让我喉头发紧。
那银铃的颤动频率,恰似当年汽水瓶里上升的气泡爆破的节奏。
第一次争吵时让她摔个陶土杯子,最激烈的争执发生在"热泪盈眶"的处理上。我习惯性拔高音调,她却赤脚踩在木地板上:“眼泪坠落是抛物线,不是冲天炮!”她突然逼近,近到我看见她睫毛上沾着的亮片——像黎明时麦叶上的露珠,随时会坠入泥土。
深夜加练时,她抱着两瓶北冰洋汽水突然出现。月光中,她踩着汽水瓶爆裂的气泡声起舞,蓝布舞鞋摩擦地板的声音,竟与诗中"麦浪起伏"的意象严丝合缝。当她把空瓶倒扣在我的录音笔上时,玻璃折射的光斑在天花板游弋,像一群被惊起的麻雀。
三、跌倒的麦穗
演出当天,农科院的礼堂飘着杂交水稻的清香。
王誉婷的舞裙是我设计的——用是白色为主的蒙古舞蹈服装,裙摆就像天上的流云。白云纹蒙古裙,裙摆用实验室滤纸做了内衬,吸汗后会透出麦穗形状的暗纹,当我们候场时,她突然把左脚舞鞋塞给我:“帮我拿一下。”我这才发现她脚踝肿了。绷带边缘还粘着牧区的草屑。
“上周下乡采风摔的。”她满不在乎地往伤口喷云南白药“待会儿‘帝王’那句你别卡拍,我可能跳不了托举。”
音乐起时,追光灯像一把金色的光带。我念到"按住荒草的宿命"时,听见观众席传来惊呼——王誉婷在做大跳动作时明显一个扑倒。但下一秒,她竟把跌倒转化成麦穗被风吹折的意象,整个人如慢镜头般缓缓倾颓。我的声带擅自篡改了原定节奏,将"倒向我的怀里"拖长成三个绵长的气声。
她在舞台上的姿态美得惊心动魄,她倒在光晕里的样子,让我想起小时候在麦田见过的场景:饱满的麦穗总是谦卑地垂向大地。滤纸舞裙吸饱了汗水,麦穗在聚光灯下颤动如真实的浪涛。
当我半跪着念出"热泪盈眶",她忽然伸手抚上我的脸颊。我感觉到她掌心的柔软——那是比任何台词都震撼的注解。那一瞬我突然懂了,为什么蒙古人会把最烈的马献给最好的骑手——有些震颤,只能通过相触的体温传递。
四、余铃
谢幕时她靠在我肩头说:“陶罐碎了。”这是我们之间的暗语,她曾比喻我的朗诵像"陶罐里的雨水",而此刻,装着既定程式的陶罐确实碎了,洒出来的却是比设计更丰沛的洪流。
三个月后收到她从锡林郭勒寄来的包裹,打开是双崭新的蓝布舞鞋,垫着滤纸,上面用麦秸拼出诗的第一句。
上面用麦秸拼出《风吹麦浪》的第一句诗。后来我才知道,演出次日她就跟着牧民间采风去了。
今年又是一个芒种,我在电视里看到农业频道的丰收晚会。镜头扫过观众席时,有个戴草帽的姑娘突然对着镜头晃了晃蓝布舞鞋——尽管只有0.5秒,我仍认出那鞋面上绣着的银铃,正随着麦浪的韵律轻轻歌唱。
《风吹麦浪》 吹过来,吹过去,这会流动的金色色块,按住荒草的宿命,把内心的锦绣掏出来,我复议这色块的柔暖,像把心里最珍贵的东西融化,用丰满占据内心的辽阔,风追过来,我迎着奔跑,金黄的麦子就会倒向我的怀里,我是这大地最富有的帝王,在春华秋实之间,早已埋下时光的伏笔,感动着我,热泪盈眶 ,风吹麦浪,发育为幻景里真实的感觉,每一株麦芒之上,都安居一粒光的歌吟。
我们是这样艺术处理的,男子代表内心对真、善、美、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女子代表金色麦田的大美精魂,是麦神的拟人化再现,厚德载物的大地坤德之美和美女品德的意像,用蒙古族的男子表现胸怀要如蓝田一样宽广,用蒙古族的女子表现土地的肥沃。
“后来我才明白,那天舞台上的意外,让我们阴差阳错达到了老师说的'灵境'——当她的跌倒与我的停顿严丝合缝时,排练厅的镜子突然映出了我们从未见过的光”
音乐起 :黑起追光 前奏8秒 男子在舞台3分之一处,追光灯下 静穆。
蓝天有了白云才灵动,白云有了蓝天才升华。
蒙古汉子的步伐走动,人与自然的交融。
敞开胸怀感受拥抱自然造型用丰满占据内心的辽阔。
风追过来,我迎着奔跑。
初秋,回味着那次我半跪在舞台中央。
附录:这个诗歌舞剧小品已经被相关网站和媒体报道,在新闻稿中均用了“意境高远”四字。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