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全国首个科普月拉开帷幕,从科普日跳过科普周,直接升级到科普月,国家对科普工作的极端重视日月可鉴。往昔科普日宣传单纷发、标语满街的场面已过时,人们对科普知识的“胃容”大增,恐怕需要恶补大量课程,还得配套科技“食谱”。
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搭配为餐前“点心”。多少人从小树立当科学家的理想,到后来可能理想终究成为梦想,但是科学家的精神应该传承,爱国、精神奉献教育人们树立美德,求实、创新精神启示人们要禀承本性,协同、育人精神引导人们要团结助人。科学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但科学精神是人人可追求的,理性精神让人们坚持遵循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实证精神让人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行验证,批判精神让人们不要轻信要善于自我否定,探索精神教人们不断认知和改造所处世界。
最新科技创新成果烹饪为美味“佳肴”。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络购物,八年前被人们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如今八年过去,科技的发展更是进步神速。中国辉煌的科技成就,有些成果让人们感觉较为神秘遥远,如嫦娥六号月背采样、“中国天眼”探测脉冲星,有些成果则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人工智能领域DeepSeek闪亮登场,高铁技术蔓延人们身边并走出国门,人们在工作生活中触手可及,完全用得上、学得到。
群众性科普不失为“主粮”。饕餮大餐并非随时可具,而“粮食”却是百姓生活所需,因此科普月更需浇灌大众科普知识。我国自古生发许多朴素科学观,明白天地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懂得五行相克道理,通过热水和火焰消毒。如今的人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培养更多的科技素养,运用广泛的科技知识,要避开食品安全陷阱,拥抱低碳绿色生活,懂得防灾避险常识,掌握安全生产技巧,让“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相符相成。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成为餐后“水果”。科学普及聚焦自然科学知识,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对人的生理影响巨大;而社会科学普及聚焦人文社科领域,是对人们大脑的重塑,对人的心理影响巨大。全国科普月活动,既要以科技普及为重,也不要忘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为科普月把好方向、守好关口,避免伪科学悄然登场,将科普月搞得不伦不类。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