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 连接文学与网络的守夜人
——致王博生先生
在多数人印象里,玩转网络技术的多是八零后、九零后。然而在北京文学界,有位七零后的身影,二十年如一日地架设着文学与互联网的桥梁——他叫王博生,一个用代码编织文学梦的守夜人。
认识王博生的人,最先记住的总是他那台永不离身的相机。采风路上,他总是在队伍最后,为石缝里的小花弯腰,替屋檐下的雨滴驻足。他的快门声很轻,轻得像怕惊扰了文学女神;但他的脚步很沉,重得在数字荒野里踏出一条实实在在的路。
2004年,当很多人还不知博客为何物时,这个中年男人已创办了人人文学网。那不是追逐风口的投机,而是安放文学灵魂的故乡。
文学不该是少数人的特权”,他用十六个字点燃火炬:让每个写作者都能发声,让每篇真诚的文字都被看见。
从此,他的人生分成两半:一半是扛着相机行走山河的行者,一半是对着屏幕调试代码的守夜人。他创办的人人文学奖,曾让西北牧羊人的诗歌和北大教授的小说同台竞技;他组织的采风活动,总在发掘那些被主流遗忘的角落——他说最动人的文章往往藏在生活真实的感动瞬间里。
难度可想而知。要让传统文坛接受网络平台,要让技术精英理解文学价值,这个七零后男人就像代码的翻译官,在二进制和汉语之间寻找公约数。
当别人谈论流量变现时,他在讨论如何用区块链保护版权;当追逐算法推荐时,他在设计“遇见知音”的匹配系统。
支撑他的究竟是什么?
或许是他相机里那些画面:内蒙古草原上,蒙古族老牧民第一次看到自己诗歌变成铅字时的泪光;湘西吊脚楼里,土家族姑娘得知获奖后跳起的摆手舞。这些瞬间,让他甘愿在无数深夜继续调试服务器,继续编写那些看不见的桥梁。
如今他的华夏网已成为百万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网络作家网正为新生代写手铺设星光大道。但最令人动容的,还是他每年春天亲自带队的那场采风——依然背着那台老相机,依然会为了一株野花蹲上半小时。
王博生常笑说自己是“旧时代的新人,新时代的旧人”。其实他是永恒的摆渡人:左手挽着文学的传统,右手牵着技术的未来,让两岸风光在河心交汇成新的风景。
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他固执地证明着:真正的文学永远有人愿意守护,纯粹的热爱终能穿越时空。就像他镜头下那些倔强的生命——无论多么边缘的角落,总有光会找到它们,总有桥会为它们架起。
这或许就是文坛里一最生动的个体:有人建造通天塔,也有人甘当铺路石。而王博生选择成为那座桥——沉默地连接着此岸与彼岸,让千万文字通过此网踏着他走向明天。
朱鸿博 于玉音轩
2025年金秋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