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舞相生——论《麦浪里的追光者》的意境建构与美学突破 文/朱鸿博
【学术评论】
昔《乐记》有云:“声舞相生,万物和合。”观此文以诗、舞、光为三重奏,熔铸成跨媒介艺术之范本,实得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之精要。其价值有三重突破:
一曰“跨媒介的灵境共生”。朗诵者以声为犁,舞者以身为浪,二者碰撞竟生出第三重审美空间——此暗合海德格尔“存在之澄明”理论。舞台上意外跌倒的“麦穗折腰”,恰似禅宗“顿悟”之机,将程式化表演推向“灵境”的自发性生成。
二曰“文化符号的当代转译”。蒙古舞的银铃震颤与麦芒沙响互文,实验室滤纸与牧区草屑并置,实为洛特曼“符号圈”理论的生动实践——传统非遗与现代科技在舞裙上完成诗意对话。
三曰“大地美学的身体书写”。舞者“拟麦神”之姿,诵者“化春风”之声,二者共同演绎中国古典“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尤以“热泪抚颊”之细节,将农耕文明的厚重情感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身体叙事。
至若艺术哲学层面,全文依《周易》“三才”之道:天光(追光灯)、地物(麦浪)、人舞(诵舞合一),终以“滤纸透纹”喻“道器合一”,成就当代艺术散文少有的玄思之境。
【创作谈】
我作此文时,常怀碾麦之慎。昔贾岛“推敲”二字费思量,今试以声舞互文写灵顿悟,实恐力有不逮。故取“三重淬炼”法:以诗韵为麦种(文本内核),以舞姿为雨露(身体表达),以光幕为沃土(舞台空间),效法农人“春播秋收”之道。
尤重“意外的美学价值”:排练厅镜中光影本是偶然,却映出艺术真实;舞台跌倒原属事故,反成“麦穗垂首”之神来笔。此间暗合庄子“庖丁解牛”之道——技进乎艺,艺进乎道,唯忘我之境方得大自由。
此文若有些许麦香,皆因大地本就蕴藏美之精华。笔者不过如拾穗人,俯身捡拾声舞碰撞时迸落的金粒,串成此文,盼能略现“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之真谛。
【核心优点】
一、开创“声舞互文”的散文新体例:将朗诵艺术与舞蹈语言熔铸为文学叙事,突破传统散文单一媒介局限。
二、探索“意外美学”的创作方法论:将舞台事故转化为艺术灵境,为表演艺术提供生成性美学案例。
三、构建“农耕美学”的当代表达:以麦浪意象贯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实现乡土文明的创造性转化。
yczhengwen@qq.com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