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墟山海绘新篇
——南海街道行记
汪椿涛
当南海的第一缕晨光漫过晏镜岭的山脊,我踩着微凉的海风踏上这片土地时,原以为会遇见寻常渔村的质朴,却不料撞进了一幅流动的、鲜活的乡村振兴画卷里。风里裹着咸湿的渔腥味,也混着新翻泥土的清香,石板路缝隙里的青苔还沾着晨露,远处疍家墟的飞檐正被朝阳染成暖金色——这不是记忆里那个道路泥泞、屋舍斑驳的海边村落了,是南海街道办党委用三年时光,在山海之间绣出的新景。
沿着环村路往里走,最先撞见的是一排黛瓦白墙的屋舍。墙面上不是单调的白,而是绘着疍家人的生活图景:老渔翁摇着舢板撒网,妇人在埠头晒着渔获,孩童追着浪花奔跑,墨色线条里藏着千年渔文化的温度。我伸手摸了摸墙面,触感细腻光滑,同行的村民说,这墙是去年翻新的,街道办的干部特意请了本地画家来设计,连屋檐的弧度都照着老疍家船的轮廓改的,“怕我们忘了老祖宗的根”。
再往前,便是疍家墟的核心街巷。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侧的商铺多是“前店后坊”的格局:前屋摆着手工皮鞋、渔绳结、海产干货,后坊里能看见老师傅拿着锥子缝皮鞋,阿姨们坐在竹筐旁织渔网。最妙的是巷口的“俚街”,木质招牌上刻着烫金的俚族文字,转角处的铜铃风吹即响,铃下挂着块小木牌,写着“2022年街道办党委牵头修缮,保留原建筑结构”。我驻足看时,一位商铺老板笑着递来杯凉茶:“以前这巷子又窄又暗,雨天积水能漫到脚踝,是干部们一次次来丈量、画图,才有了现在的样子——你看这排水沟,藏在石板底下,既不挡路,又能快速排水,想得细着呢!”
穿过俚街,眼前忽然开阔起来,一片碧蓝的歌美海映入眼帘。作为原连通水东湾内海的区域,如今的它褪去了旧日淤泥堆积、虾塘遍布的模样,化作澄澈的生态水域。湖边种着成片的红树林,枝叶间不时有白鹭掠过,湖心的小岛上立着座“疍家渔歌台”,木质的台阶通向水面,台上还留着昨晚文艺表演的彩带。村民说,以前这一片满是废弃虾塘,臭味熏天,附近住户都不敢开窗。街道办党委来调研时,有人提议填了建厂房,也有人说种庄稼,但干部们却蹲在塘边看了三天,最后拍板:“留着,改成生态湖,既能改善环境,又能给游客添个歇脚的地方。”于是,他们协调资金、实施潮汐通道贯通工程,请来了水利专家系统整治,清淤泥、种红树、修栈道,连湖边的石凳都选了防滑的青石板,“怕老人小孩摔跤”。如今,傍晚时分的歌美海西岸,滨水带状社区公园里总是聚满了人,有唱渔歌的,有跳广场舞的,还有游客在树下野餐,笑声能飘到半里外的海边。
从歌美海往晏镜岭方向走,沿途的民宿渐渐多了起来。最惹眼的是一家叫“望海居”的民宿,白墙黛瓦间嵌着大面积的玻璃,站在阳台就能看见碧海蓝天与歌美海的粼粼波光。民宿老板是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他说,以前村里的老房子大多空着,漏雨、没电,没人愿意住。街道办党委得知后,主动找上门,帮他申请了乡村振兴专项补贴,还联系了设计师,教他如何在保留老房子结构的基础上做改造,“连民宿的消防设施、垃圾分类点,都是干部们陪着我一起规划的,怕我走弯路”。现在,“望海居”每到周末都爆满,不少游客是冲着“能望海、能看歌美海风光”的老房子来的,“既能住得舒服,又能感受渔村的味道,这都是党委帮我们想出来的好路子”。
登上晏镜岭的观景台时,已是午后。海风拂过脸颊,脚下是连绵的沙滩,远处是波光粼粼的南海,而山脚下的南海街道,歌美海如一块碧蓝的宝石镶嵌其间:疍家墟的青石板路蜿蜒如带,歌美海的碧蓝与红树林的翠绿相映成趣,民宿的白墙在阳光下格外亮眼,偶尔有观光车驶过,留下一串轻快的铃声。我忽然想起村民们说的一句话:“干部们不是来‘画大饼’的,是来‘钉钉子’的——每一件事,都落到实处,每一个细节,都想到心里。”
是啊,从歌美海的生态蝶变,到俚街的焕新亮相,再到民宿的兴起,南海街道的每一处变化,都藏着街道办党委的“较真”与“细心”。他们没有追求“高大上”的政绩工程,而是贴着村民的需求走,顺着乡村的肌理改,把“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这些大目标,拆解成了修一条路、治一片海、改一间房的小事,用求真务实的脚步,一步步踩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他们懂得,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守正创新”——守住渔村的文化根脉,创新发展的思路;他们也懂得,治理乡村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俯身倾听”——听村民的心声,解村民的难题,让每一个变化都能惠及百姓。
夕阳西下时,我告别了南海街道。回望这片土地,疍家墟的灯火已次第亮起,与歌美海的水光、远处的渔火、天上的星光交织在一起,温暖而明亮。我忽然明白,乡村振兴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是走得稳的石板路,是清得透的歌美海,是住得舒服的民宿,是村民脸上藏不住的笑容。而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是街道办党委那颗“为百姓办实事”的初心,是他们用智慧与汗水,在山海之间写下的动人诗篇。
或许,若干年后再来看南海街道,它会有更美的模样,但人们一定不会忘记,是一群求真务实的领导者,用事无巨细的付出,让这片古老的渔村与澄澈的歌美海一道,在新时代的浪潮里,绽放出了最耀眼的光芒。而那片山海之间的新画卷,也将永远铭记:有一种力量,叫“党委引领”;有一种温暖,叫“为民服务”。
作者简介:汪椿涛,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市作家协会会员。生于物质匮乏年代,中国沉香之乡——电白观珠镇人。1981年中师毕业参加工作。曾荣获第五届“茂名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担任县(区)多届政协委员,现任区社科联兼职副主席。同时受聘任区《电白古今人物丛书》编委办主任、编辑部常务主编。在任职电白史志办、政协文史委主任期间,展现出较高的编辑才能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主编二轮《电白县志》《中共电白历史》《电白乡情》和执行主编《电白政协》《文史撷英》等书刊16部(册),900多万字。学术成果获各级奖励8次。曾独撰专著《民间组织概论》和个人诗析作品《千秋垂范/——冼夫人精神赞诗并析》两部,其中前部填补了中国民间组织管理史上的一项空白,被授予“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突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贵宾厅受到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的亲切接见。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